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中国人寿王军辉:守正创新担使命 笃行实干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4-03-06 02:07 来源:未知

  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背景,发展养老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深刻领会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意义,守正创新,谋篇布局,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代表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老龄化是金融业必须面对的时代背景。养老金融作为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在宏观层面关乎养老保障事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微观层面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方能发挥养老金融的重要作用,实现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自2021年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4.2%上升至2022年的14.9%,再到2023年的15.4%。中国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93岁,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4000万人,约占人口的2.7%。与此同时,生育率持续下降,自2017年以来连降七年。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8‰。高龄少子化及其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使得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金融需求也日益凸显。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深度融入养老产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推出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已超过700个。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业务累计积累责任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其中养老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约为6600亿元。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

  当前,家庭小型化趋势使其养老功能逐渐外化,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增长至9.9万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1%。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占总消费的28%,占GDP的9.6%。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养老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大量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同时存在市场回报机制不健全、项目自身财务收支难以平衡等问题。养老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政策性和市场化手段,实现养老金融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便利、有效、安全的养老金融服务,以提高老年人对养老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实现老年群体的共同富裕成为关键环节之一。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挑战。《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显示,中国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约为46%左右。按照国际惯例,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80%才能够实现较为充分的养老。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规模达到2716亿元,有效解决了地区间养老负担和基金结余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养老金融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养老相关金融产品服务的重要市场机制,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丰富养老保障供给,加速养老资金积累,为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市场后盾。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可及性强,可满足更多个性化养老需求,有助于加速养老金积累和实现保值增值,让人民群众在职期间多一些积累,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多一些收入。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14-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约10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养老金融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养老金融通过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是优化投资者结构及完善资本市场的关键力量,有利于夯实资本市场运行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国证券市场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养老金资产积累规模达到1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股权投资的潜力巨大。

  养老金融首次出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并首次被列入国家金融的重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养老金融事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也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养老金融“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谋划养老金融发展新篇章,需要从制度建设方面深化改革,深刻把握养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将政策引导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养老金融的资金优势,为建设金融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根据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充足的养老储备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少子化趋势的加强,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将逐步给制度的可持续性和财政支付能力带来挑战。为了完善三支柱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利用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扩大养老金资金积累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协调三支柱的缴费额度和税收优惠,实现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额度的合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资金积累的积极性。二是要明确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功能定位,扩大第二支柱年金覆盖面,大力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实现“三支柱”账户积累资金的平衡发展。三是要构建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互联互通通道,增加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转移机制;同时,通过特殊机制提高投资者的便利性,允许参与人在特殊情况下提前领取从而满足流动性需求,增加默认缴费制度等。

  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紧密合作,政府、金融机构、用人单位及广大居民共同努力,协调推进。在政策利好与需求增长的共同驱动下,养老金融资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末,我国养老金市场化运营规模达到8.4万亿元,占积累总规模的比例为58%。养老储备基金、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结余、第二支柱的年金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金都采取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金融机构在养老保险三支柱的建设与发展中,承担着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产品提供者等多种角色与职责。金融机构具有市场敏感、产品多样和服务周到的优势,在养老金管理、养老金融产品开发、养老金融产业链中充当了市场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发挥专业价值,提升长期收益率,夯实养老财富储备。

  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养老金融投资如何穿越不同的经济周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管理层先后在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需求、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持续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作为稳定的长周期资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管部门和委托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养老金融投资的生态环境,推动对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的长周期考核,优化资金分配规则,切实维护员工利益。养老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养老金融资金的长周期属性,强化价值投资理念,提升价值评估能力,迭代完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研体系,拓展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以促进长期资金、稳健投资与优质资产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绿色转型的投资机会,实现养老金融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协调和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养老金融的创新发展。养老金融是党中央交给金融业的重要任务,发展养老金融不仅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金融企业要交好答卷,把握市场机遇,必须守正创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养老金融业务布局,助推养老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品和服务是养老金融的核心要素。纵观全球,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养老金融领域。许多金融创新都是专门为养老金设计的,例如零息债券、抵押担保债券、投资担保合同等都是通过金融活动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个人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养老金融资管机构需要不断探索产品服务创新,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来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综合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一是针对不同客户具备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应将投资者保护工作和适当性问题前置嵌入产品设计环节。结合客户画像和投资行为,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持续提升产品适配性。二是积累期开发投资风险合理分摊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本金安全需求和长期收益目标,更好地平衡风险收益关系。领取期注重资金管理与风险保障相配合,实现养老资金管理与老年风险管理的功能衔接,满足老年居民的风险保障诉求。三是鼓励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有效对接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参加人和其他金融产品消费者的长期领取需求。四是探索开发各类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收益形式多样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养老资金是在工作期间进行财富积累,退休期间用于养老消费,贯穿生命周期全过程,时间跨度非常长。社会成员持有养老资金的目的包括保持资金购买力,对冲通货膨胀风险,保障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等。为了真正满足养老需求,在牺牲流动性的同时要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并力争提高收益,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养老金投资能力建设方面下足功夫。一是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从国家大政方针中寻找投资密码。根据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强对新经济增长范式研究,深化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宏观调控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约束条件,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之间合理分配资金,最终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实现有吸引力的投资收益率。三是提升风险意识,严格控制风险。养老金融的长期属性使得投资风险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跨周期性,需要有效识别风险,控制极端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使投资的长期表现更加稳健,收益水平稳步提升。

  由于养老金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传统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要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建设,提高销售、投资、服务全链条的科技含量,为养老金融提供强大的赋能和支撑,帮助养老金融实现转型升级。一是对养老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产品供给、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实现对养老金融市场的深度洞察和精准把握,提升养老金融供需匹配效率。二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养老金融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拓展养老金融服务渠道和范围,实现全覆盖、无缝对接、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三是突破传统金融的制约和局限,实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养老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多样化、灵活化、高效化。四是通过研究开发相应的辅助决策工具,实现养老财富管理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选择,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投资体验。

  养老金融是为储备养老资产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具有资金来源广,覆盖范围多,投资期限长,需求差异大的特点。目前,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呈现出分散化、割裂化的状态,需要逐步建立统筹养老金融的发展机制,通过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信托等行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作为金融集团,可以发挥综合金融经营优势,在养老金融领域全方位发力、全渠道卡位,为投资者提供从当下到退休全时段的一站式养老投资方案,打造养老金融服务大生态。在养老金金融方面,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资金筹集和投资运作,提供财富+投管的全价值链养老金综合服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风险偏好提供养老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各类个性化金融产品。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围绕居民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特点,综合运用贷款、信托、保险等多元服务功能,聚焦康养服务、旅居养老、医养结合、老年教育等各个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充分发挥综合经营的联动服务优势,通过资管部门与集团内其他业务部门合作,持续支持银发产业融资需求,实现养老资金服务养老产业发展。